“物聯網”是世上最令人困惑的技術趨勢嗎?
matthew 2016.04.15 19:22
以下文章是最近美國創(chuàng)投圈傳播比較多的,來自 FirstMark Capital 董事總經理 Matt Turck,我們對這篇奇長無比的文章進行了翻譯簡寫,希望能幫你快速建立起對“物聯網”的認知坐標軸。
概念界定
“物聯網”是世上最令人困惑的技術趨勢嗎?
- 一方面,所有預測都說:數百億設備將很快“連接”,數萬億經濟價值將被創(chuàng)建;
- 另一方面,大部分終端消費者的感覺:這些昂貴的小東西最好是能有,但也不是非要不可;
- 作為一種技術趨勢,它發(fā)展速度實在太慢,每年進展似乎只有一點點。
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,部分是由“語義學”造成。
雖然這些新型裝備確實是物聯網一部分,但物聯網的定義不僅僅是臺式機、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連接,而是“一切硬件的連接”,這是種更廣泛和深入趨勢,貫穿于消費者、企業(yè)級應用和產業(yè)空間。
從根本上說,物聯網是關于任何客觀物體變成一串數字數據的轉換過程,你一旦給某個東西加上傳感器,它就會像任何數字產品那樣運作:
- 發(fā)出用量、位置和狀態(tài)的數據;
- 可被追蹤、控制、個性化和遠程升級;
- 當與大數據和 AI 結合,它還可以變得智能、有預測性和協同工作,甚至某些情況下可自主工作。
我們每年都會對物聯網全景做一個更新,以下是 2016 年版:2013 年,我們在努力理解物聯網的“合理性”;2014 年底,物聯網火速發(fā)展;2016 年,我們將繼續(xù)對它抱相當大期望,但也需要認識到:這個趨勢的展開還需要好幾年,有可能是幾十年。
目前位置
今天物聯網所處位置,基本是?1999 年時的互聯網或是 2007 年時的手機。
1999 年,互聯網已經顯示出很多偉大之處,比如谷歌和亞馬遜發(fā)展得如火如荼,但那時的上網體驗還經常讓人受挫:撥號上網怎么都上不去;或者就是一個可怕未知數,把銀行資料輸入到網站,你是在開玩笑嗎?
同樣,手機業(yè)在 2007 年已經取得許多關鍵性進展,比如更小外形、能通過 WAP 站點連接互聯網,甚至第一代 iPhone 已經發(fā)布,但當時,很難想象現在的智能手機革命。
今天的物聯網就處在這樣一個拐點:未來已經展現,但分布還不均勻。
從可穿戴、AR/VR 頭戴式設備到聯網家庭/工廠、無人機、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城市,一個全新世界和計算模式正在我們面前涌現,不過目前還呈片狀分布,而且既不好看,也不好用。
什么東西需要化這么長時間?
有兩類原因,減緩了物聯網發(fā)展。一是簡單的“生態(tài)系統不成熟”問題。
物聯網愿景的一個重要方面,不僅是設備可連接到互聯網,也是設備和設備間能無縫連接,但截至目前,設備間的“互操作性”很大程度還不存在,困難包括存在太多標準、沒有足夠多人對其中某項表示贊同等;
其它難題還包括:
- 將東西連到網上其實超乎想象地難,尤其是在工業(yè)環(huán)境下(像高溫、潮濕環(huán)境等,這些地方沒手機信號也沒 WiFi 或遠離城市中心);
- 很多大數據相關問題需要解決,包括如何在本地處理數據、如何在傳感器或網絡級別減少云數據傳輸量(這被稱為“霧計算”,還是個早期概念),目前還不清楚現有數據基礎設施是否能承受由物聯網創(chuàng)造的大量數據;
- 安全和隱私也很重要和根本,很多企業(yè)剛剛對數據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了解,隨著時間推移,他們會把這些事提到日程表優(yōu)先項;
- 隨著無人機和無人車出現,法律法規(guī)也需要重新適應。這方面,監(jiān)管機構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。
所有上述問題都可以解決,但找到解決方案需要時間。
第二,物聯網和互聯網不同,它不僅和軟件相關,也涉及硬件。
互聯網在網上創(chuàng)造一個全新世界時所遇到的“摩擦系數”很少,因為它幾乎只和軟件打交道,但物聯網涉及硬件,而硬件有物理客體必須遵循的兩大鐵律:距離和時間。
硬件難題
過去 2-3 年,許多新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者和 VC 不得不學習到/重新學習到一件事:要做出一個好硬件產品需要很長時間:
- 硬件產品迭代速度遠不能和軟件比;
- 硬件產品沒所謂“最小化可行方案”或“管他媽的,先發(fā)貨再說”;
- 一旦產品進入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,根本沒回頭路可走;任何設計中錯誤都會導致幾個月時間的延宕;
至少,基于我和該領域創(chuàng)業(yè)者及 VC 們的談話,一個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平均要花非常扎實的 18-24 個月,才能實際交付第一個產品(這里數據主要基于我印象,并非精確數據)。
而無論出貨過程多么難,這還只是戰(zhàn)斗第一步,分銷問題隨之而來。網絡銷售很偉大,但你必須和零售商打交道,這可能又會另外花你 1-2 年,才能真正做到多渠道分發(fā)的建立并開始大批量銷售。
而所有這一切也影響價格:因為各種硬件組件成本和來自零售商的利潤壓力,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很難定價產品到很便宜,這也減慢消費者胃口。埃森哲 2016 年調查:高價是阻礙消費者購買物聯網產品的第一原因。
另外除像 AR、VR 和無人機等這些新產業(yè),物聯網領域大規(guī)模產品的采用,很大程度將與市場上現有產品的自然周期有關。技術發(fā)燒友和嘗鮮者可能不會等,但消費者和企業(yè),都不太可能一夜之間淘汰現有設備,特別是當新產品很貴時。
- 消費者可能會每 1-2 年換手機;
- 鎖具、廚衛(wèi)家電和汽車往往需要 10 年或更久;
- 工業(yè)世界,機器至少可用 15-20 年;
- 而真要實現物聯網世界的轉換,可能還需要完成以下事:可連接系統被植入下一代公寓建設(如預裝全屋智能感應系統的新公寓房)、車輛或工廠設計中。
不過,生態(tài)系統中某些部分可能逆勢而相對更快改變,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可能會比預期早發(fā)生。部分觀察家預測:未來 12-18 個月,無人駕駛車將被允許在美國一些試點城市的真實生活場景中使用。
如果類似事發(fā)生,則將提速整個產業(yè),特別是當制造商能證明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時。但即便如此,現有公路基礎設施仍需要發(fā)展,以去適應無人駕駛汽車的大批量生產,這里,則又需要幾年。
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持續(xù)大爆炸
但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生態(tài)系統已啟動得紅紅火火。2016 年初,我們可能已進入到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大爆炸的第 3 或第 4 個年頭,特別是在專注“消費級”這一側的物聯網應用。
很多孵化器(包括專攻硬件也包括 YC 和 TechStars 這種所有項目都孵化的)都在炮制這個領域的創(chuàng)業(yè)軍團。眾籌提供早期資金(盡管不像之前那么給力),而大型中國制造商也樂意與這些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合作,甚至直接投資。像 Dragon Innovation 這樣的咨詢公司/服務提供商,也做了很多手把手的指導。
此外,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更像是個廣泛的全球性現象。Mattermark 排名前 100 的物聯網公司中有 52 家(超過 50%)不在硅谷;我們 2016 年物聯網年報里,則有超過 150 家公司不在美國;另外高達 160 家法國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參加了今年 CES 展,當然,中國已經是世界硬件工廠。
VC 投入的錢持續(xù)增加
再來看看投資機構注入的資金量:
- 2013 年 18 億美金;
- 2014 年 25.9 億美金;
- 2015 年 33.4 億美金;
據 CB Insights:投資交易量即 Deal 數有下滑:2013 年 307 筆、2014 年 380 筆以及 2015 年 322 筆,但這也反映出產業(yè)一個自然演變,即種子投資減少,錢被更多集中性投向了一小部分晚期公司。
事實上就在 18 個月前,物聯網位于起步階段的公司還非常多,很少有公司到 B 輪或 B 輪之后的投資。但自我們發(fā)布上個版本年報,這種情況已經改變明顯,一大把公司進入中后期融資階段,包括:
- Sigfox ($115M Series D in 2015);
- 3D Robotics ($50M Series C in 2015);
- Peloton ($30M Series C in 2015);
- Canary ($30M Series B in 2015);
- littleBits ($47M Series B in 2015);
- Netatmo ($33M Series B in 2015);
- Athos ($35M Series C in 2015);
- Greenwave ($45M Series C in 2016);
- Jawbone ($165M Series E+ in 2015);
- FreedomPop ($50M Series D in 2016);
- Razer ($75M Series C in 2016);
- Ring ($61M Series C in 2016).
不過就整體而言,絕大部分 VC 對硬件公司并非“一見鐘情”,而更多是“起初不喜歡,后來被培養(yǎng)起”的那種情感:
因為 Fitbit 去年 IPO 證明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可能非常成功,并且財務指標完善(FitBit 很賺錢,多數 SaaS 公司則不是)。但許多傳統風投人依然對硬件創(chuàng)業(yè)抱有懷疑,投資物聯網在今天很大程度上仍是“實驗性質”。
雖然現在硬件公司創(chuàng)業(yè)所需資本密集度已大為減少,但我們從市場上看到:一家公司仍需要融到 1000 萬美金,才能啟動并保持持續(xù)前進,至少在美國是這樣。
產業(yè)資本為強勢主角
幸運的是:物聯網領域,CVC 即企業(yè)投資機構已經以主要玩家方式強勢進入。
CB Insights 數據:該領域兩個最活躍投資者是英特爾和高通。思科也出現在前 10,和傳統 VC 排一起,另外活躍度較高 CVC 還有:Verizon Ventures、GE Ventures、Comcast Ventures 和 Samsung Ventures。
產業(yè)資本布局也是真正的國際化:法國羅格朗 Legrand 領投了 Netatmo 的 B 輪;西班牙電信及其他全球領先電信公司領投了 Sigfox 的 D 輪;亞洲投資者也很積極,比如富士康偶爾會做些領投,而新加坡 EDBI 已經是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晚期投資者。
如果美國風投市場繼續(xù)降溫,對物聯網生態(tài)系統影響可能顯著。因為當一個市場發(fā)展艱難,歷史性看,這時產業(yè)資本和外國投資者通常表現不會很活躍,但也有可能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融資規(guī)模已經到達一個“點”,這個“點”,使上述原則對它不適用。
最大變量
下面是我們整理的 2016 年物聯網產業(yè)版圖:
大圖,請點擊直接點擊
與過去相比,這里最大區(qū)別是: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以“全?!狈绞絾拥臅r代,因為橫向上,還沒有占主導地位的一個平臺,并且截至目前還沒足夠成熟、便宜和完全可靠的部件,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傾向自己去獨立建起大量東西,包括硬件、軟件、數據/分析等。
對于企業(yè)級應用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我預計:這些公司中許多隨著時間推移,可能會在業(yè)務模式上完全拋棄硬件組件。
大公司已無處不在
充分認識到大公司已無處不在很重要,這意味一個生態(tài)系統是否 Make Sense,事實上,大公司已幾乎活躍于物聯網每個細分類別。
值得注意的是:互聯網時代,產業(yè)動態(tài)平衡殘酷但也簡單:一邊,是互聯網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攪局者;另一邊,是被打得陷入癱瘓的既得利益者。但物聯網時代,情況有點復雜:
一些互聯網時代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公司,有些東西變得不清晰,比如誰是“最有能力破壞誰”這些事。
大型公共科技和電信公司已遍布物聯網;芯片制造商(英特爾、高通、ARM)都在競相爭奪物聯網芯片市場;思科也直言不諱自己的“萬物互聯”概念,并在不久前以 14 億美元收購 Jasper;IBM 則宣布在物聯網業(yè)務中的 30 億美元投資;AT&T 在汽車互聯層面已非常激進,與 10 大美國汽車制造商中的 8 家展開合作。
許多電信公司視其即將推出的 5G 網絡為物聯網中心力量;蘋果、微軟和三星也一直非常活躍,提供集線器/平臺(如蘋果 Homekit、三星 SmartThings 和即將到來的新操作系統,以及微軟的 Azure 物聯網)和終端產品(如蘋果 Apple Watch、三星 Gear VR 和三星的大量可連接設備,還有微軟即將推出的 HoloLens AR 頭盔);Salesforce 幾個月前,也宣布了自己物聯網云計算系統。這個生態(tài)鏈上的名單還在不斷增加。
谷歌和亞馬遜
但谷歌和亞馬遜需要單獨拎出來說一說,因為他們兩個的潛在影響力都非常巨大。
從 Nest(智能家庭),到 SideWalk (智能城市),到無人駕駛汽車,到谷歌云,谷歌已經涵蓋物聯網生態(tài)系統中絕大部分業(yè)務,并在這個領域投資數十億美金。
另一邊,亞馬遜 AWS 云服務似乎是個不斷增長的力量,不斷創(chuàng)新并推出新產品,包括它今年推出的新物聯網平臺也勢必將成為產業(yè)重要力量。額外地,亞馬遜的電商運營也在物聯網產品分銷環(huán)節(jié)中愈發(fā)重要,并且它的 Echo/ Alexa 已被證明是家庭自動化領域的一匹“黑馬”。
考慮到這兩個公司都:1)坐擁巨大用戶數據;2)幾乎能無限制抵達所有頂級人才,谷歌和亞馬遜現在發(fā)展速度,和他們當年還是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時幾乎不相上下。
倒逼傳統巨頭
技術世界之外,很多“傳統”企業(yè)巨頭(工業(yè)、制造業(yè)、保險、能源巨頭等)既能從中得益,但也對它心存恐懼。這或許,是重新思考一切的最好機會。
物聯網將使大公司從以“產品”為中心的模式,向以“服務”為中心的模式轉變。物聯網世界中,大企業(yè)將擁有他們客戶是怎么使用他們產品的直接知識;也將能通過軟件來對市場的實際產品需求進行定制;甚至將能預測什么時候產品會失敗,以及可能需要的支持。他們還有機會通過產品用量向客戶收費(而不是一次性買斷)、開放訂閱模式,并與客戶建立起長期關系。
這些變化,可能對供應鏈和零售影響巨大,另一方面,威脅也巨大。以汽車業(yè)為例,由谷歌、蘋果、百度或 Uber 軟件控制的自動駕駛汽車會帶來什么?傳統汽車公司將因此被“降級”成為部分制造商么?
這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這些公司是否能逐步把自己轉型成軟件公司,這在文化和組織構架上非常困難,一些傳統行業(yè)公司已有自己軟件武器,如“博世”的軟件創(chuàng)新計劃,或是“通用電氣”在新硅谷辦公室招募了數百名軟件開發(fā)人員。所以,這不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但要做到,需要付出巨大努力。
上述這一切對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意味什么?
意味很多收購機會,無論金額大小,甚至如 Nest、Oculus 或 Cruise 這種巨大金額的收購,大公司已展示出收購胃口,而傳統領域大公司則最有可能對這些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有需求,以讓自己轉型成軟件公司。
另一面,對那些打算堅持到底并做大做獨立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路子可能相對窄,并需要精明計劃。
規(guī)模稍大公司如谷歌和 Nest,不會去做每個可連接產品(如家庭自動化系統中的每件設備),但有可能在物聯網產業(yè)搶占更大機會(比如成為家庭自動化平臺);或偶爾在市場上瘋狂瓜分最優(yōu)秀人才,別忘了幾個月前 Uber 挖走卡內基梅隆 40 位機器人研究人員以幫助發(fā)展自動駕駛技術。
對年輕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成功可能是:從擁擠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角;或是與正確巨頭合作,獲得他們生產和分銷網絡。
總結
如果你停下來思考:一個完全互聯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變化時,物聯網領域正在發(fā)生的變化實際上已經顯著地快。
10 年前,我們認為是“科幻小說”里的東西都正在變成現實,我們也已經非常接近被一個連接在一起的設備、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所包圍的世界,一個更大問題可能是:我們作為一個“社會”,是否已經準備好這種級別/水平的改變?
申明: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,在概念股網 http://m.tjxuqi.com/ 上發(fā)表,為其獨立觀點。不代表本網立場,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,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。